时间:2024-03-27???浏览:197
【概况】 2022年,学校有13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。开设44个本科专业,涵盖22个一级学科和经、管、法、文、理、工、艺等7个学科门类。2022年学校面向全国22个?。ㄗ灾吻⒅毕绞校┘案郯奶ㄇ日猩?/span>,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4306人,专任教师总数843人,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8.04%,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62.11%,省级教学科研团队6个,各类高层次拔尖人才52人次,全国优秀教师2人,获省级表彰17人次。现有省级应用型学科4个、省级重点学科4个、省级一流应用型大学主干学科3个和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(培育)1个。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,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2个、应用型专业群6个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6个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6个。设立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、数字经济产业学院、财富管理产业学院、资产评估与财务服务行业学院、联发物业产业学院、议和劳动人事产业学院、数智创意产业学院等7个产业(行业)学院。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,拥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、社科研究基地、重点实验室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公共服务平台、高校重点实验室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22个,拥有省级学会和研究会5个。2022年获国务院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“优秀学校奖”,入选福建省B类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。
【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】 紧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主线,出台学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方案和宣讲工作方案,部署推进宣讲工作。校领导带头以专题辅导报告、党课、思政课等形式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;举办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(扩大)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读书班,分六个专题开展集体学习研讨;邀请中央台办(国台办)原副主任、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作专题辅导报告,承办“劳模工匠进校园——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身边”活动;各学院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,举办读书会、座谈交流会、知识竞赛、微党课大赛、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。
11月24日,校领导作专题辅导报告,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
10月1日,学校师生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升旗仪式
【党建和思政工作】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,巩固提升4个省级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成效,推动校级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覆盖。2个省级标杆院系和25个省级样板支部通过省委教育工委验收,2个党支部“立项活动”分获全省高校党支部“立项活动”二、三等奖,1个党支部项目获评全省高校党支部“支部好案例”。深化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,通过全省第一批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总结评估和第一批试点院系总结评估,出版《立德树人培根铸魂——福建江夏学院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》。学校在第七季全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“一‘马’当先”知识竞赛总决赛中,获本科组团体二等奖。
【综合改革】 坚持依法治校,修订学?!墩鲁獭罚疲ㄐ蓿┒ㄈ嫱平婪ㄖ涡J凳┓桨?、学校法律顾问团队组建方案、项目管理办法、合同管理办法,完善依法治?;?。制定实施聘任制中层干部管理办法,强化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。制定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细则,建立绩效工资总量控制长效机制。制定二级单位目标管理年度考核实施办法,发挥目标管理年度考核对各二级单位发展的导向与激励作用,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。优化学校现有岗位设置,增加专业技术岗位比例,调整副高级职称(副教授)权重,形成与学校发展相匹配的职称结构,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。聚焦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目标,开展“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教育、自我监督”活动,加强“四自”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建设。
【人才培养】 制(修)定新文科建设方案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案。推动38门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,98门课程在国家级、省级平台上线。规划自编精品教材项目13种,“马工程”教材使用率达100%。推行课证融通、预就业创业、订单培养等多种混合式人才培养新形态,率先开展微专业建设。立项建设第二批校级产业学院,数字经济产业学院获批省级首批现代产业学院。择优重点建设12个校外基地,校外基地接纳学生实习实训5800人次。制定涉台法律工作推进小组实施细则、提升涉台法学特色的专项建设计划,推进法学学科建设。2022年获省级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3项、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三等奖3项;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联合福州大学获二等奖1项。在各类学科技能和创新创业竞赛中,获国家级奖项72项、省级奖项208项,其中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国赛三等奖1项,省赛一等奖1项,二等奖1项,三等奖2项;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银奖1项、铜奖2项。校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参加十七届省运会,获14金11银等37个奖项。
6月15日,校领导与优秀毕业生座谈
10月21日,校领导在“与师生面对面”午餐会上与学生交流
7月20-24号,学校啦啦操队参加省第十七届运动会(大学生部)比赛获技巧、花球2项一等奖
【科研工作】 修订校学术委员会章程,成立科学研究和科研诚信建设专门委员会,制订学术委员会分委会章程。深化科研领域“放管服”改革,修订纵向科研经费、“包干制”科研项目经费、校级科研项目等管理办法。立项国家基金项目1项,国家信访局系统内部理论研究项目3项,省部级科研项目63项,横向项目151项。授权知识产权76件;完成5件发明专利的转让申请。共出版学术专著10部。举办福建省社科界2022年学术年会分论坛暨福建省《资本论》研究会学术年会等省级以上学术会议5场,开办“龙江讲坛”40余场。
【社会服务】 推进新型智库建设,预算绩效管理智库入选福建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智库平台,承接省财政厅2个绩效评价项目。与省信访局共同合作3项2022年信访系统内部理论研究课题,与省民政厅合作共建“基层治理研究中心”。选任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6人,植物光谱及数据决策技术等2个团队入选福建省级团队科技特派员;选认福州市、莆田市科技特派员近20人,高新区科技特派员10人次,进驻企业开展科技服务。获省级以上决策咨询类科研成果9件,其中省领导批示2件,其他省级刊发采纳件7件。
【师资队伍】 出台学校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,实施优秀人才“一人一方案”,建立校领导联系优秀人才机制。年度新增省级高层次A类人才1人,C类人才12人,教育科研类引进生7人,获批闽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。新增高级职称38人,博士92人,博士比从2021年22.3%上升至30.72%。选派10名优秀骨干教师到境内外高水平院校访学研修。
9月7日,学校召开2022年度引进生座谈会
【合作交流】 同省委宣传部、发改委、教育厅、工信厅、人社厅、社科联、福州市委、闽侯县委、建行福建分行等50多个单位建立合作长效机制,与西湖宾馆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,与中海创科技(福建)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。实施“一院一对接”机制,13个二级学院常态化对接联系53个省直单位25县(区)或乡镇。与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外合作高???个线上交流访学项目,与韩国釜庆大学、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并签订合作备忘录。完成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动画专业年审工作。加强海峡两岸教育融合发展,推进实施台湾空中英语项目。参加港澳台学生招生,实现招收台湾学生。推进斯里兰卡研究中心建设,申报“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”。成立“‘一带一路’法语国家法律研究中心”。
【打造“三张文化名片”】 打造“福”文化、侯官文化、货币文化等“三张文化名片”,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“幸福观”“忠孝观”“义利观”。向中宣部申报“闽台民俗中的福文化传承发展研究”国家社科重大委托项目,与中国社科院、国家民委共建“闽台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基地”。以课题组形式在《福州日报》《新福建》刊发侯官文化主题文章,与侯官村联合开展侯官花卉产业园提升设计项目,举办候官文化进宿舍、侯官文化系列展示传播活动。校内团队组织编写《金融创新视角下福建货币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》一书。启动货币数据库建设,接受社会捐赠钱币文化相关藏品3834件,货币博物馆入选2021-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,成为我校首个全国性科普平台,并入选福建省科技馆货币科普分馆。
9月26日,校“青马”学员前往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开展“探寻侯官文化 厚植家国情怀”主题研学实践活动
【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】 完成9号、10号产教融合楼配套设施建设,4个二级学院完成搬迁,实现“一院一楼”规划目标。实施完成生活区消防管网改造和生活区雨污管网探测与清淤,推进学生组团四供水管网改造,完成学生宿舍空调新一轮租赁招标安装及500多间新生宿舍墙面修缮。在学生生活区创建“运动角”,建设健身馆,增添户外健身活动设施。推动智慧后勤二期建设,升级优化一站式网上服务大厅等,提升服务信息化水平。
【疫情防控】 落实疫情防控工作部署,稳步精准开展校园疫情防控,出台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十条措施。科学制定线上教学应急预案,保障线下、线上教学随时切换。落实国家“二十条”“新十条”措施,及时调整防控方案,完善“网格化”防控体系,逐步建立“校内有网、网中有格、格中有人、人负其责”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,实现3年抗疫校园零感染。